Friday, May 27, 2005

天邊一朵雲

今天看了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
真的是「捱」到完場,當中的歌舞、性愛場面、無對白但有不同叫聲的畫面。
很希望向其他人請教,怎樣去欣賞這一些電影。
坐我我身邊的朋友,越攪越「燥」,我就抱著嘗試(just try)的想法,可惜,我仍是搞不清此電影的「好」在何處。

相關介紹
天邊一朵雲 blog
香港電影網
yahoo電影
關於西瓜的想像

Sunday, May 22, 2005

香港足球,南華在哪?

我無睇本地波好耐喇...
尋日無啦啦睇體育世界先知道榆園同晨曦爭得咁勁
而我一直捧開o既南華就....唉...我last 睇既南華波, 高尼路, 和仔仲在陣, 但
係而家去哂晨曦....

香港仲有幾多有心人搞波呢? 頭先睇個球場, 都唔知有無2千人....
我以前入場睇波, 起2-3千人, 決賽過萬人都試過...旺角都成日爆...但係而家...
真係唔掂

不過香港原來仲有班咁有心o既球迷
http://www.goalgoalgoal.com

其實何謂香港化? 何謂大陸化呢?

o係新聞組見到人地討論緊香港人乘搭交通工具時無乜禮貌, 唔守規矩, 唔consider 人地,咁就香港好似被大陸同化咁,但係乜叫大陸化呢?

o係四五十年代, 即你同我o既上一代好多都係來自大陸的新移民~~
o個陣時香港無乜福利,但有開始有大量o既工業職位供應...新移民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而家, 因為所謂知識型經濟, 有知識的專材才被社會尊重(如大學好多教授都係來自內地, 但無知識無錢o既就被人視為香港o既負累, 更將所有唔禮貌, 無品o既野稱為大陸化...好似忘記左好多所謂"香港人" 本身都好無品咁(尤其是近幾年社會分化愈來愈嚴重)。

Wednesday, May 18, 2005

轉載:龍應台:為什麼燈泡不亮 ———我看香港的「國際化」(全文)

香港人真的很有國際觀嗎?---有多少香港大學生了解京都議定書是個什麼來龍去脈?假定他聽過這個詞,他又是否知道為什麼俄羅斯簽,美國不簽,中國又簽了沒有?他是否說得出來「溫室效應」究竟影響了什麼?布殊侵略伊拉克這個行為,包含了幾個層次的意義,可以有幾種立場的觀點?他是否能以全球貧富差距問題進行一場辯論?聯合國的二○一五計劃---在校園裏辦各種活動的學生們,有幾成聽說過?幾成的人知道「沙哈拉沙漠以南」代表什麼?

挑出二○○五年三月十二日那一天台灣幾個比較認真的報紙,尋找國際新聞,發現每一個報紙不超過十條。其中兩三條是政治的即時性新聞,譬如歐美協議如何處理伊朗核武的威脅,剩下的,全是國際的鹹濕「社會新聞」:美國強暴犯當庭槍殺法官。麥可傑克森性侵兒童案繼續。性侵幼童德國神棍被捕。十三歲男童強暴女老師。紐約警察受僱作槍手殺人……

「雜碎」的國際報道

國際化程度明顯超過台灣的香港,應該很不一樣吧?我的發現讓我自己吃了一驚,幾份主要的香港報紙的國際報道竟然和台灣的幾乎一樣,當天還多出一條台灣沒有的:一夜歡情,某國某男子把「陽貨」卡在戒指中。

那麼究竟當天世界上發生了些什麼事呢?我只好上網瞧瞧。美國觀點的《紐約時報》有這些:

英國的「非洲調查報告」出爐,要求每一個先進國家將外援大幅增加到國家預算的百分之零點七。英、法、西班牙都已做到,美國卻落後很遠。叙利亞自黎巴嫩撤軍。玻利維亞總統梅薩得到國會支持,繼續執政,但是政治情勢極不穩定。

美國法院判決,美國政府應對匈牙利猶太人賠償二戰間所掠奪的財產……歐洲觀點的《法蘭克福匯報》有這些:歐盟準備限制中國紡織品進口,因為中國紡織品嚴重威脅歐洲經濟。

華人在柏林遊行,抗議中國政府的西藏政策。伊拉克的經濟重建碰到很複雜的問題。馬其頓大選被指控作票。法國哲學家談車臣獨立的坎坷以及俄羅斯的霸權……

政治新聞之外,還有財經的和文化方面的國際新聞,譬如聯合國經濟學家對全球化的看法,譬如巴西的小說家、伊朗的電影導演、古巴音樂的評介等等。

三月十二日的日本《讀賣新聞》網上版有二十條國際新聞;新加坡《聯合早報》網上有八條國際新聞,加上轉載十五篇與國際有關的報道。

對比之下,台灣和香港的中文媒體,不知誰影響了誰,還真像:國際新聞的量非常少,而在極少量的國際新聞中,有高比例的姦淫擄掠聳動「雜碎」,要不然就是浮面的瞬間發生的事件。事件之前的歷史脈絡和深層意義,事件之後的思潮形成和可能影響,事件與事件之間的抽絲剝繭等等,卻極為欠缺。

大學生知道什麼?

這樣的發現令我驚訝,因為,香港的國際化程度超過台北,是一個那麼明顯的事實。二○○四年台灣有一百零三萬人次的觀光客,香港的觀光客卻超過兩千一百萬人次,是台灣的二十倍。兩千一百萬人次中,一半來自中國大陸,但至少有一半來自世界各國。觀光客多的城市,不可能是一個太閉塞的城市。

台灣在政治上全面孤立,長年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相對之下香港與國際的接觸機會特別多,各形各色的國際會議此起彼落、經年不斷地在這裏發生。就以二○○ 五年十二月世貿組織將在香港開會來說,一個這樣的會議給香港人帶來什麼?因為要負責協調,從官員到最底層的小公務員,在與各國政府和代表不斷的來往溝通中,接觸了國際的議題,更學到國際應對的技巧。衝着世貿會議,全世界反全球化的組織也動員要來香港抗議,由香港的民間團體負責統合。於是香港的民間團體從統合的運作中也將學到全球性的組織操作,而且在一瞬間就與全世界的反對組織接軌。至於普通市民,由於屆時新聞的炒作,那平常不關心的人對世貿議題都會得到多一點的認識,平常關心的人則更有機會取得第一手的信息。

每一次國際會議就像一顆石頭拋進池塘裏,漣漪一圈一圈擴散,整個池子受「波及」,而所謂「國際觀」,就是在這種不斷的漣漪「波及」中逐漸累積見識,逐漸開闊眼界,使「池子」裏的人,覺得自己是國際社會的一分子。

香港人和台灣人一個重大的差別在於,台灣人在多年的政治封鎖之下,很不幸地已經相當與國際社會脫節,而香港人,由於歷史所提供的多種族、多元共處環境,以及做為中西交匯點的地理條件,很自然地感覺與國際同一個脈動。南亞海嘯香港人人均捐獻居世界第一,一個很核心的解釋,我認為,是因為香港人覺得那些沙灘上各國各種的死難者,都是他的「街坊鄰居」,很貼近他的心;香港的島上向來就住着無數各國各種的人。太多的「外國人」,其實就是正牌的香港人。

所以香港人其實是在一種國際環境中長大的。可是,為什麼平面媒體的國際新聞那樣貧乏?

我無法回答。只能說,與國際接觸多,可能不代表人們因而對國際就有深刻的認識,有獨立的觀點。

檢驗這個問題,或許也可以換一個方式來問:香港人真的很有國際觀嗎?譬如說,有多少香港大學生了解京都議定書是個什麼來龍去脈?假定他聽過這個詞,他又是否知道為什麼俄羅斯簽,美國不簽,中國又簽了沒有?他是否說得出來「溫室效應」究竟影響了什麼?布殊侵略伊拉克這個行為,包含了幾個層次的意義,可以有幾種立場的觀點?他是否能以全球貧富差距問題進行一場辯論?聯合國的二○一五計劃---在校園裏辦各種活動的學生們,有幾成聽說過?幾成的人知道「沙哈拉沙漠以南」代表什麼?

把中國放在全球視野中

兩千萬人次觀光客之中,一半是大陸訪客,香港人又從這一千萬人次的到訪中,增加了多少對中國的認識?討論中國的層次,除了喜歡內地人來買黃金和化妝品,除了憎惡內地人講話大聲不守規矩以外,多少人認真地、宏觀地去了解中國?從前用英國殖民者的眼光若即若離地看中國,九七之後轉而用「心繫家國」的角度看中國 ---有熱烈擁抱,也有冷淡排斥。我總是聽見香港人辯論:究竟應該把中國看成一個現代化進程緩慢的實體,與之保持一種距離,努力維持英國人留下來的現代化遺產,不被中國同化;還是把中國看做不容置疑的祖國,無條件地熱愛它、擁抱它、維護它所有的美好和惡劣。

我思索的是:除了這兩者之外,有沒有第三個可能的角度?夾在殖民情結和祖國情結中搖擺困惑的香港人,可不可能加一個宏觀的角度---把中國放在一個全球視野中去了解?

對於這麼龐大的一個國家在新世紀的「崛起」,它歷史的悠遠曲折、種族的多元多樣、文化的強韌深厚、市場力量的舉足輕重、政治情勢的複雜微妙、對全球發展影響之巨大深遠,中國根本就是一個重大的全球現象,一個二十一世紀不可忽視的新的國際趨勢。香港人除了「矮矮」地仰頭遠望之外,或許也可以像任何其他「正常」的社會---法國、瑞典、馬來西亞、日本---一樣,認真而專注地去研究它、深刻而客觀地去了解它、理性而自主地去對待它。無條件地擁抱和預設不信任的排斥,其實不是唯一的角度。

但是,在熱烈的「烽煙」節目中,在酒酣耳熱的晚餐桌上,在商人聚會的餐廳酒樓裏,在大學和中學的講堂裏、在青少年的網路聊天室裏---溫室效應、伊拉克戰爭、聯合國扶貧計劃、北剛果的種族屠殺、俄羅斯的民主困境、富國與貧國的劇烈矛盾、中國的嚴重生態問題……這些議題在香港的生活環境裏,被提及、被討論、被辯論的機率又有多少呢?

2005-05-16

(二之一)

聯合國2015目標 1990-2004進度對兒童影響1 . 貧窮人口減半*貧窮人口定義:每日淨收入低於一美元2 . 飢餓人口減半中國及印度的經濟大幅成長,導致世界平均收入提高,此目標已達成,但實際上沙哈拉沙漠以南,貧窮問題毫無改善個人平均所得提高不等於兒童福利提高。即使在印度和中國,兒童處境改善極為有限。沙哈拉沙漠以南國家,兒童處境更惡化。全世界所有兒童都能完成小學教育沙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無法達成全球有21億的兒童失學。以目前發展速度預測,到2015年將仍有7500萬兒童失學─70 %在沙哈拉沙漠以南地區。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低 2/398個國家無法做到。在沙哈拉沙漠以南、伊拉克、老撾、前蘇聯地區,兒童死亡率甚至增高。每天有3 萬兒童因小病而死亡。如果各國捐款不增加,兒童死亡率到2015年會減低 1/4,達不到 2/3的目標。婦女因生產而死亡比例降低 3/4目標只達成17 %。每年有50萬女性因懷孕或生產而死亡。母親死亡,嬰兒存活率亦受影響。

燈泡何以發光?因為燈泡後面有一套細密的電路網

絡;水龍頭何以出水?因為水龍頭後面有一套完整的

供水流程;樹幹何以成林?因為樹幹下面緊連着一套

環環相扣的生態鏈結。語言何以啟蒙?因為語言後面有着一整套幽微細緻、深奧繁複的思想系統。

確實不少有遠見的人,在大聲疾呼「國際化」的重要。但是不論是在台灣、大陸、新加坡或香港,「國際化」不經思索就被簡化為「學英語運動」;大學爭吵是否將英語變成規定教學語言,中學在憂慮母語教學是否耽擱了國際化的成效,同時英語運動鋪天蓋地席捲而來;漢語都還講不好、中文都還不會寫的幼兒,開始上密集而嚴苛的英語課。從上到下其中隱藏的邏輯是,英語好,就有國際觀,就能與國際接軌。

國際觀,與國際接軌,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全球公民意識

回到所謂國際新聞作為一個觀察點。許多西方的重要報紙都特別開闢「學生版」,引導十來歲的中學生關心公共事務。《紐約時報》的學生版比較淺顯,德文《時代周報》的學生版比較深入。差別的原因可能是,美國自居全球強勢,習慣自我中心思維,一般人對國際知識並沒有迫切的渴求,而德國經過兩次戰爭的慘重打擊,對民族主義戒慎恐懼,整個教育內涵極端強調國際參與的角度。漢堡的《時代周報》三月十二日的「學生版」新聞導讀的主題就是南亞海嘯。

學生先讀一篇聯合國經濟顧問薩賀斯的專訪。薩賀斯的主要觀點是,海嘯或地震種種自然災難事實上不僅只是自然災難,受害的輕重與人為因素有關。譬如同樣一場加勒比海颶風,同樣的威力,在貧國海地死傷上萬,在彼岸的邁阿密卻只有十來個人死亡。預警系統的完備、房舍的堅固、政府危機處理的效率、災後重建的財力和救濟網絡,在在都突顯全球的貧富差距,因此富國對窮國有協助的義務。薩賀斯批評聯合國做的不夠。

由南亞海嘯引出全球貧富問題,由貧富問題引出對聯合國計劃的檢驗。緊接着小 讀者會看到這樣一個對照表(我只取其中 一部分):給學生的討論命題是:1 . 南亞海嘯和貧富差距有什麼關係?2 . 西方國家有責任嗎?為什麼有責任?或者貧國之間也缺乏統整?

3 . 除了政府以外,跨國企業的責任可能會是什麼?

4 . 比較聯合國的目標和薩賀斯的批評。你覺得他的批評合理嗎?為什麼你這樣認為?

透過一篇國際報道,中學生認識了亞洲,認識了貧國與富國之間的互動關連,認識了全球災難中自然和人為的因素,認識了聯合國的體制運作,認識了富國對地球村的道義責任。這樣一篇國際新聞,其實是在培養下一代的「全球公民意識」:我們在地球這一端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呼吸的空氣、製造的垃圾、發展或收斂、激進或保守、掠奪或放棄,每一個動作都和萬里以外另一端的人們有最緊密的關連,彼此的作為互相影響,而且最終要共同承擔後果。

有了這種超越國界的公民意識,人們對於自己國內的事務就有不同於以往的評斷標準。所謂國際化國際觀,所謂與國際接軌,指的應該是這種「全球公民意識」的建立:對於其他國家的歷史和現狀有一定的認識,對於全球化的運作和後果有能力判斷,對於人類社區的未來有所承擔。

有足夠的知識、能力、承擔,去和全球社區對話、合作、做出貢獻,叫做國際化。《時代周刊》這整套對年輕人「國際觀」的培養,是以德文進行的。老師們在課堂裏和學生就國際種種議題的討論,也是以德語進行的。他們可能也會試用英文來對話,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用結結巴巴、半生不熟的英語,所能夠達到的思想深度與理解強度,和用自己最嫻熟的靈魂的語言---母語,是不能比的。

將燈泡黏到牆上

有沒有國際觀,能不能與國際接軌,不在於英語說得流利不流利,而在於有沒有深刻健全的「全球公民意識」;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學英語,就有了國際化,有了全球視野嗎?

一個來自沒水沒電的山溝溝裏的人第一次進城,很驚訝看見水龍頭一扭,就有水流了出來。很驚訝看見牆上的燈泡,一按就有光。於是他設法取得了一節水龍頭和一個電燈泡。回到家裏,將燈泡黏到牆上,將龍頭綁在棍上。結果燈不亮,水也不來。一個北方荒地的人走過南方沃土,看見一片葱綠豐美的樹林。他把樹全砍下,把樹幹像棍子一樣一根一根栽進他的荒地裏。等了一年,沒有樹林,只有棍子。

燈泡何以發光?因為燈泡後面有一套細密的電路網絡;水龍頭何以出水?因為水龍頭後面有一套完整的供水流程;樹幹何以成林?因為樹幹下面緊連着一套環環相扣的生態鏈結。語言何以啟蒙?因為語言後面有着一整套幽微細緻、深奧繁複的思想系統。我們知道沒有後面那個無形的網絡鏈結,燈泡不發光、龍頭不出水、樹幹不抽芽,但是請問,為什麼我們認為英語會帶來全球視野和國際觀?

英語,當然非常重要,因為對於非英語人而言它是一個簡便的萬用插頭,放在旅行箱裏,到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拿出來,插上電。但是,我們不能因此以為電的來源就是這萬用插頭。事實上,插頭不能供電,英語也給不了思想和創造力。

英語會變成一個強勢語言,是因為在英語的世界裏出現了累積了強大的創造力:用英語思考的人寫出了「大憲章」,發明了蒸汽機和電燈,發動了成功的革命,船堅炮利無所不克,萬商出動縱橫海上,訂下了民主規範,領先了科技的發展,又在思想藝術的領域裏出類拔萃。是深邃的思想和創造力造就了語言的強勢,不是語言帶來了深邃的思想和創造力。如果英語人當初被迫要用俄語或中文來進行思考和表達,而對本身母語英文的掌握反而是二流的,是詞不達意的,是粗糙而無法進入幽深細微之處的,我不相信英語文化會如此燦爛有光。

從崇山峻嶺中一縷溪流,千曲百折匯集成大水,轉化成能源,再經過無數精密的設計,最後我們客廳裏的燈泡亮了。可是光的來源是什麼?不是燈泡,不是插頭,是那起自崇山深處的整套過程。我們要培養國際觀和接軌國際的能力,必須從那大水的起點、民族創造力的源頭去尋找,也就是在自己的文字語言的深水水庫中先學會深潛呼吸和悠游自如,絕不是去買個燈泡,拿回來黏在牆上而已。

(二之二)

龍應台
明報 2005-05-17

Tuesday, May 17, 2005

blogspirit

blogspirit開了另一個大頭聯想的blog
估不到一個比blogspot 更易用、更方便,功能更多的blog不是很多人介紹。

難道我要搬家?

Monday, May 16, 2005

青年之歌

今天另一首我再次回憶起的就是李天的《青年之歌》(雖然經常記錯歌詞),但這首歌實在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當時信心較強盛,還記得一口氣寫了幾封邀請卡給好友,請他們到場支持自己的專題講座,還重點推介當晚的精彩音樂劇《史上最強第一村奇幻之旅》

李天與一眾學生部演員果然不負「我」所望,將精彩的片段印在我帶來6位新朋友腦海上,之後他們坦對我說:「還以為你信錯教,會有甚麼的壞影響。」,還給予該音樂劇正面的評價。

〈青年之歌〉
曲:李展鑾 詞:李展鑾,劉穎
如火柴人的身形 我兩眼卻仍然亮晶
這一刻這一個情景 仍確信會雨過天晴
路上幸遇這顆流星 奇蹟的星光閃出溫暖感應
即使未如願 心感激這熱情
昂然上路 發掘更加慷慨嘅感應
曾聽說許多村莊想更富有 將一生全奉獻創造成就
相信佔有 慣性擁有
每每預算著太多 怎會覺足夠
無數次險阻之中想透看透 即使未如願都笑著承受
心裏富有 這已足夠
燃亮每日每夜 幸福已經在手

學做小孩

今天的讀書會討論了很多有關「用心、用小孩的心看世界」的書本內容。

無論《小王子》或《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或譯作《鍊金術士》)這兩本書都再三強調成人很多時忽略了本身擁有的「小孩心境」這寶貴資產。

常常慣用了以數字、經驗、實利等等的東西去衝量事物的價值,不知道是我們受社會的風氣影響,成為了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的「奴隸」,還是大家已放棄了「發夢」及「尋夢」這小朋友的經常活動呢?

在乘車途車,腦中再次飄起在幾年前在香港藝術節看的音樂電影劇場《海闊天空》中的一首名叫《學做小孩》的旋律及歌詞。
於是回家後立即在抽屜裡拿起當時看畢即場買的 EP,再三細聽,在腦海中「回到童年時」。


學做小孩 曲/詞/編: 程理高

若夢話是可以變真
我要往我的兒童年
做過小孩 去街通街嗌
也管不得先生說我不乖

但夢話是不會變真
剎那間變咗成年人
學會斯文 市懀到打震
人越老越不珍惜那天真

看看身邊的兒童去細看看他
不管他古怪而還是最乖
可不可找到從前童真
勝萬有

Sunday, May 15, 2005

火之鳥

「沒有完結的東西就是生命」「唯一等於所有,所有等於唯一」「世界上是沒有遇然的,遇然中總有它的必然性,這就原因與結果」

原來火之鳥與佛法的觀點這麼相似。

Saturday, May 14, 2005

舊相--啟德機場


èˆŠæ©Ÿå ´1
Originally uploaded by smchk.

裝修從html 開始

原先blogger.com 的template 不能滿足我,所以便到別人的blog ,在它們的原始檔html上「左抄抄,右抄抄」,竟然為我的blog增多不同的裝飾,亦使我認識了blog 世界中大家常用的「語言」。

首先在李天‧人間革命中學識了links,對外連結的功能,好開心可以在blog上增加自己喜愛的網頁。

接著在 Over the Rainbow認識一隻很可愛的blogpet,於是就領養「Sindy」這一隻可愛的熊貓。之後還加入了 blog-you.com的貼紙 ,自己亦成為hkbloggers 的一份子。bloglines時鐘的功能都是我觀察 Over the Rainbow而學識的。
bloglines 幾好呀,可以為我記下我喜愛的blog,又可以向朋友推介我的blog,希望他們subscribe。

fred 的blog香格里拉,亦令我知道有sitemeter這網站,讓我知道有幾多人曾到我的blog瀏覽,還有trackbacks的功能(但我還未掌握到)。下一個將會加入的應該就是raidoblog,不過等我找到心水歌先啦。

最後就是我一直都想加入的recent comments 功能,我到港燦找到了 Farrago Recent Comments Hack 1.03,詳情可到 bloggerhacks參考。

Thursday, May 12, 2005

交通工具的付款習慣

輕便鐵路的付款程序有別於其他香港公共交通工具,因為乘客是憑著良心及對查票員的心理恐懼而付款的。沒有閘的開放式月台;沒有車長的監察,促成輕便鐵路付款的獨特性,亦同時改變了市民的乖車付款習慣。

這是我今天第一次被罰錢而想到的。

亦同時會造就「無辜」的忘記拍咭或持月票及買單程車票的乘客,我便是其中的一名。

回應梁文道:我們無罪我們只是小零件

反過來說,有多少中國人意識到在抗日戰爭以外,曾經有過萬菲律賓戰俘受虐至死?有多少中國人知道日本 在整個中南半島殺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中國人有興趣去了解日本帝國在韓國怎樣推行皇民化運動?中國人總是習慣性地把日本當年犯下的罪行狹隘地理解成兩個民族 之間的仇恨,而非禍及整片東亞的反人類罪行


這一句反問很能跳出國族的狹隘想法,以破壞人類生命的罪惡觀來分析事情。

所以關鍵並不在於日本作過多少次官式道歉,也不在於那是普通的道歉還是深有悔意的謝罪;而在於儘管有今天,居然仍有人敢於公開聲稱侵略亞洲其實是解放亞洲,卻不用擔心任何後果。



池 田先生都多次講過,不深切地反醒曾做下的罪行,反思歷史,日本永遠不會跳出如修羅生命境涯的國家民族觀念。反觀中國都要徹底追尋並承認在反右、大躍進、文 革、六四時所下的人類罪行,一黨專政並不應只建立在表面上以經濟繁榮、國家富強的假象來蓋染曾犯下的罪行(長毛的立場應值得尊重,他的手法有如陶傑的文章 手筆,市場定位而已)。

他接着說:「到戰場之前連一隻小蟲豸都不敢碾死的我,在自身獸性的內部潛伏着以殺人遊戲為樂的不知深淵的魔鬼生命。」


這情形令我想起池田先生的哥哥向池田先生講述日軍的行為是不正當的經過,使年青時池田先生第一次日本政府的侵當是否恰當(在軍國主義覆天蓋地的宣傳底下,青年人已缺乏了思考侵國行為是否正確,這情形有如當時的德國及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處境)。

「他的一生都是依據康德的道德律令而活,他的所有行動都來自康德對於責任的界定」。艾克曼所做的一切都來自遵從命令,頂多就是特別熱心軍階晉升罷了,所以艾克曼形容自己只不過是「一座機器裏的螺絲釘

這就是後來非常有名的「平凡之惡」(evil of banality)。人類不需要是個什麼大奸大惡之徒,也不需要暴力威迫,他只需要合作,一個平凡的人就可以成就難以想像難以言傳的邪惡。


這就是信行學,學習的重要性,因為魔時常在你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埋首,如果不能持續地確立正確的生命觀;佛法人道中道主義,我會就很容易被魔軍所激敗,這一切都視乎大家的「心」,學習能使我們保持「師於心,不是以心為師」。


最近有人常說除了日本以外,中國政府也要反省,也要承擔歷史責任。其實要反省的,又何止政府,除非我們真的相信過去幾十年來的罪孽只是「極少數極少數的幾個人」的錯誤,其他人不是受騙,失了心瘋,就是「大機器裏的小零件」。


大家有沒有時常反省呢?會不會容易成為「大機器裏的小零件」呢?

轉載梁文道:我們無罪我們只是小零件

梁文道:我們無罪我們只是小零件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30458&group_id=28
--閱報人

為什麼日本不像德國?

蜂擁一時的反日浪潮在政府的全力壓制底下,看來暫時是平息下來了。為了遏止人民的憤怒,許多機構採取了非常粗暴的措施。比如說有些報章乾脆把「日本」二字列為禁忌,不要說不能發表反日言論,就算一篇介紹日本餐廳的文章也得暫時禁刊。但是在民間醞釀多年的仇日情緒是否就這麼簡單地煙消雲散了呢?當然不。既然如此,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遲早還是要再拿上枱面,所以許多民間人士倡議的「反罪」運動因此還是得繼續推動,有關的論述也必須繼續深化。

說到反罪,說到日本的戰爭責任,很多人會直覺地以德國在二戰之後的表現來做比較,追問日本人為何不像德國人那般深切懺悔。得出的答案往往歸結到日本文化的本質或者各式各樣的「日本人論」,例如人類學家本尼迪特(RuthBenedict)經典著作《菊花與刀》裏的著名判斷:日本的「恥感文化」不同於西方的「罪感文化」。這種化約的文化解釋不只大而化之擺脫了歷史細節,而且過度強調了日本的特殊性,反過來正好證明了日本人無論如何不會認錯,因為他們的文化就是如此。因此這類很知識分子的論述方式,竟然與大陸網站上激進的平民言論不謀而合。那些被認為很民粹很粗暴的憤青同樣覺得日本是「死不認錯」的,因為「日本人骨子裏就是這麼賤」,只不過知識分子懂得使用一些學術詞罷了。

我們的確可以也的確應該把日本拿來與德國比較,只是我們不只要問「為什麼日本不像德國那般痛切自悔」,而且還得自問身為戰爭受害者的自己:為什麼我們不像納粹受害者那樣去追究加害國的責任呢?納粹德國在波蘭、捷克、俄羅斯等多國犯下的罪行,不是互不相干的「德波歷史問題」、「德捷歷史問題」與「德俄歷史問題」,而是被視作一組跨越國境的「反人類罪惡問題」。當一個波蘭猶太人在戰後痛斥當年納粹暴行的時候,他會很清楚這不只是兩國之間的歷史仇恨,而且是發生在波蘭的一件重大罪惡,這個罪惡也曾降臨在其他國家之中。反過來說,有多少中國人意識到在抗日戰爭以外,曾經有過萬菲律賓戰俘受虐至死?有多少中國人知道日本在整個中南半島殺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中國人有興趣去了解日本帝國在韓國怎樣推行皇民化運動?中國人總是習慣性地把日本當年犯下的罪行狹隘地理解成兩個民族之間的仇恨,而非禍及整片東亞的反人類罪行。

同樣地,包括《經濟學人》在內的許多西方知名媒體也傾向淡化日本的戰爭罪行,將其描述成「日本與亞洲多國的歷史矛盾」,並且詳列戰後日本官方曾經作出的道歉次數,證明日本業已清除罪責。日本國內也有許多意見認為他們道歉道得夠多了,不懂中國幹嗎還老叫他們認錯,覺得這是一種利用歷史的勒索手段。問題是,如果今天認錯認得實在很徹底的德國出了一個政客去希特勒靈前致意,或者有一本教科書將種族滅絕說成是人類純化,大家又會怎麼樣呢?恐怕不只各國傳媒將嚴辭聲討,德國政府和一般百姓也會義憤填膺,暴跳如雷吧。所以關鍵並不在於日本作過多少次官式道歉,也不在於那是普通的道歉還是深有悔意的謝罪;而在於儘管有今天,居然仍有人敢於公開聲稱侵略亞洲其實是解放亞洲,卻不用擔心任何後果。

至於成為中國人抗日戰爭記憶坐標的南京大屠殺,中日歷史學界的爭論之一是死亡的確切人數。中國史學界大多堅稱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超過30萬;而日本方面則有史學家認為這個數字不可靠,因為當時南京城內根本沒有30萬人。歷史事實的確要客觀地發掘研究,但是無論當年死者的確切人數有多少,都不可能改變屠殺事件的邪惡性質。正如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死難人數直至今日仍有爭議,但它滅絕人性的恐怖本質卻毋庸爭論,更何况根本地去否認它的存在呢?可是如今日本有些右翼學者要不乾脆宣稱「南京大屠殺虛構論」,要不就是把焦點放在罹難人數等「無關宏旨」的技術問題上。

為什麼日本不像德國?這是因為中國人、日本人乃至於世界各地的主流媒體,都沒有把日本的軍國主義當作是納粹德國那般的反人類罪惡來看待。當然,有很多論者以為納粹的罪惡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類型,而日本軍隊的暴行則只不過是所有戰爭都會出現的暴力加大碼罷了。下次我將說明這種觀點的錯誤。

【告別反日,深化反罪二之一】

明報
2005-05-11
------------------------------------------
我們無罪我們只是小零件

「手下不留情的殘忍之事是用匕首挖出母親胎內的孩子。看到乳兒的話就拋到空中,在母親面前用刺刀接住乳兒給母親看。」這是二戰時期曾在中國服役的日本軍人服部彌一的證言,他接着說:「到戰場之前連一隻小蟲豸都不敢碾死的我,在自身獸性的內部潛伏着以殺人遊戲為樂的不知深淵的魔鬼生命。」這段話最可怕的,在我看來並非那種殘殺嬰兒的手段,而是一個曾經連小蟲也不敢踩死的人,怎麼會成了以屠殺為樂的兇手。

另一位日本軍人在1937年9月10日接到召集令,加入了「華中特遣軍直屬部隊野戰瓦斯第二中隊」,由名字就知道這是一支毒氣作戰部隊。因為國際法禁用毒瓦斯,所以它是秘密行事的特種部隊。這名軍人參與過當年進攻南京的作戰,在部隊裏很受尊敬,因為他的性格溫厚,被認為是個「忠實而正直的士兵」。南京大屠殺之後的3個月,他進駐定遠,寫下這麼一封信:「……現在眺望定遠城外,風景異常清明秀麗。柳吐新雲,河水淼淼,油菜花一片金黃。平原千里,一望無垠,遠處迷迷濛濛,但見白雲如絮……明麗的春光任何漢字的形容詞都可當之無愧。尤其是楊柳之綠、油菜花之黃,顏色鮮艷近似原色,極為悠然自在的構圖……」轉戰異國,猶能寄興春光的這位士兵,就是我深深景仰的一代大師、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

研究小津安二郎的佐藤忠男曾經指出:「實際上小津只是不能夠積極贊成軍國主義,決不是消極地不贊同軍國主義。」小津的為人「可以侃侃而談個人道德問題,但一提到國家、民族、社會、政治之類,就有些羞於開口。如果說小津的道德是平民百姓的道德,那麼這個平民百姓的道德基礎就在於此。談論個人道德個人能夠負責,然而社會、政治問題即使談論個人也難以負責」(佐藤忠男:《小津安二郎的藝術》)。那麼,參與南京之役和施放毒氣,到底是個人的事,還是社會政治的事呢?我不清楚小津安二郎會怎麼想,因為在他那些貫注了人道精神與平民關懷的電影裏,沒有直接的答案。

在描述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裏面,我們常常看到對比起粗野不文的美軍,德國軍官總是一派儒雅,喜歡誦讀歌德甚至能夠彈一首貝多芬的奏鳴曲。為什麼這樣的人會參與如此駭人聽聞的冷酷殘殺呢?這大概也是德裔美籍哲學家漢娜‧鄂倫(HannahArendt)去耶路撒冷旁聽納粹黨徒艾克曼 (AdolfEichmann)受審時,心裏帶着的疑問。她驚訝地發現「艾克曼既不陰險,也不兇橫」,完全不像一個惡貫滿盈的罪犯,就那麼彬彬有禮地坐在席上。他甚至宣稱「他的一生都是依據康德的道德律令而活,他的所有行動都來自康德對於責任的界定」。艾克曼所做的一切都來自遵從命令,頂多就是特別熱心軍階晉升罷了,所以艾克曼形容自己只不過是「一座機器裏的螺絲釘」。

「 平凡之惡」 錯在放棄

這就是後來非常有名的「平凡之惡」(evil of banality)。人類不需要是個什麼大奸大惡之徒,也不需要暴力威迫,他只需要合作,一個平凡的人就可以成就難以想像難以言傳的邪惡。「真正困擾我們的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朋友的行為。持續一生的友誼可以在一夜之間被摧毁,就因為害怕錯失了加入歷史的潮流。他們只是在納粹的威勢面前失去了自己下判斷的能力。」(Hannah Arendt《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很多學者形容納粹的罪行是史無前例的「極端之惡」(radical evil),其規模其內涵超出了人類想像力的邊界。而漢娜‧鄂倫獨到之處,就是指出即使邪惡如納粹,到底也是個在地上行走的機器,是個人類零件組成的組織和機構。而人之所以會附和它甚至加入它,只是因為受到誘惑,只是不想與他人不同,只是想做個乖乖聽話的「好人」,此乃「平凡之惡」。正是因為這個「平凡之惡」的觀點,我們可以討論在獨裁專制的政權底下,個人的道德責任問題。去逼問當年的德國人何以不反抗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反省巨大的邪惡是如何由每一個人不經意的每一步逐漸積累而成。納粹黨衛軍不都是痛下決心要做兇手的,他們可能平凡如你我,他們甚至可以是個熟讀康德知書達禮的「好人」,他們只是漸漸地交出了判斷的能力。

因此我們可以拿日本與德國相提並論,因為在二戰期間,它們的社會都是極權主義盛行,「平凡之惡」浸淫了整個國度。服部彌一是個好人,小津安二郎也是個溫情脈脈的謙謙君子,但是他們都在那一刻交出了自己思考「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能力。

所謂「日本軍國主義」其實是建立在天皇制上的一種社會制度,以神格人身的天皇為中心,由上而下一層層地構成了整個國家的秩序。在這個秩序裏面,個人沒有自主的自由可言,他的行動完全是上級替他規定的。因此日本思想家丸山真男稱之為「不負責任的體系」。可是得注意這套秩序並不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什麼日本民族性,而是明治維新之後才透過各種文宣教育手段建立起來的新事物。如果要日本人徹底接受戰爭責任,就得揭穿天皇制的神話,使得大家重新認識到那部大機器裏的小零件,到底是個有自省能力可以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對於推說「我也是個被國家欺騙的受害者」或者「我只是奉命行事」的人,必須像對着錯愕的艾克曼一樣,指出他埋沒理性終於與邪惡合作的歷程。

配合冷戰 日皇逃過戰爭罪責

可是戰後佔領日本的美國指揮部,卻為了即將開展的冷戰,選擇保存日本「國體」和社會穩定,不去觸碰天皇制的核心,一方面免去了裕仁天皇的罪責,將首相東條英機列為A級戰犯;另一方面則努力讓日本國民感到自己也是無辜的受害人,被政府的宣傳所騙。於是非常詭異地,曾經有一半人口駐在海外的日本,卻從未大規模和系統地反省自己殖民海外的經歷,彷彿它從來不曾是個殖民帝國。一切罪責,全在那極少數的戰犯身上。而直至今日,發表過《人間宣言》的日本不只沒有動搖過天皇的無上地位,他的神聖價值甚至死灰復燃,再次成為右翼尊奉的對象。順帶一提,近日很多人談論的《菊花與刀》,本來是人類學家潘乃德 (Ruth Benedict)戰時為美國官方寫作的「敵情分析」。她認為天皇在日本是個可以參與也可以不參與政治的神聖領袖,超出了價值批判的範圍,受人尊重但不一定與戰責相關。戰後美國統治當局保持了天皇制,理據之一就是這位人類學家的分析,儘管她不懂日文也未曾到過日本。

1967年5月30日一位叫做許恭生的清華大學學生在校園內逃跑的時候不慎絆倒,他的同學們立刻上前用自製的長矛對着他亂刺,他身上被刺中二十多處,腿股動脈和肝臟破裂之後死亡。幾分鐘前,他的另一位同學卞雨林因為中了塗上氯化鉀的箭矢死去。這兩人都是文革期間著名的清華大學「百日武鬥」受害者,殺他們的人和他們一樣,是全國最高學府的精英,天子門生。為什麼一個純良的學生會變成亂了性的兇徒呢?最近有人常說除了日本以外,中國政府也要反省,也要承擔歷史責任。其實要反省的,又何止政府,除非我們真的相信過去幾十年來的罪孽只是「極少數極少數的幾個人」的錯誤,其他人不是受騙,失了心瘋,就是「大機器裏的小零件」。

【告別反日,深化反罪‧二之二】

梁文道 牛棚書院院長
明報
2005-05-04

Tuesday, May 10, 2005

要懂得欣賞自己

現今社會言論的力量透過傳媒迅速地擴展開去,不同的價值觀在沒有足夠討論下,很快已經下判斷,就像小朋友與拳王對壘,個人力量很快被打壓下去,傳統被邊緣的群體如同性戀、性工作者及領取綜緩人士影響更甚。

一個人如要活得開心,就要花更大的力氣去抗衡社會對個人的種種枷鎖。首要條件就是學懂欣常賞自己,肯定自己。相信每個人都有極大的潛在力量正等待我們開發,等待時機將力量用到適當的場所。

Sunday, May 08, 2005

錬金術士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很久,很久,從沒試過讀完一本書有這麼興奮莫名的感覺。
讀畢後,我忍不住撥了幾個電話,向朋友誠意推介這本書,並邀請他們到下星期日的讀書會,討論這本書及《小王子》與《唐吉訶德》。

「只要一個人在生命中有一件很想做的事,宇宙萬物都會助他 / 她達成」

Saturday, May 07, 2005

李嘉誠會不會在十億大學捐款外,再捐來推動文化並落手做呢?

時代/萬象
D09 明報 黃英琦
2005-05-06
香港 心事
文化企業家

「文化就等於氧氣、食物,甚至比食物更重要。」「在外國,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德國的農夫懂歌劇,大家不會奇怪。可是我去聽崑劇,人家卻覺得詫異:你是搞科技的,怎麼也愛聽崑劇?」

「雲門舞集與台灣的文化發展同步。一百年後,大家仍會記得雲門,可是未必會記得廣達電腦。」

說這些話的,是台灣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是《亞洲週刊》形容為「坐擁十七億美元的企業家」。廣達是台灣著名民營企業,年產逾一千萬台電腦,是全球第一大筆記型電腦製造廠。

香港也有「坐擁十七億美元的企業家」,但相信沒有一位林百里,是全心全意支持文化,特別是低調的文化扎根工作,如中小學的文化科技培訓,又如成立「文化列車」,讓列車載着藝術品駛到台灣不同角落,推廣藝術教育。

在香港,大型企業為了提升形象,贊助活動,捐款予慈善機構,非常普遍,但沒有多少企業除了出錢還出力,如林百里般參與幕後策劃,促成台北國際藝術村,支持台北當代藝術館,還與五位企業家一起成立當代藝術基金會,親任董事長,負責藝術館的營運,提升文化機構的管治效能:「我管帳目,重視票房,讓文化人才安心發展他們的專業。」

聽罷林先生的演講,有觀眾問:為何香港企業不熱心支持文化?林百里笑答:政府對文化的支持很關鍵,我最近才知道香港沒有文化局,管文化的單位藏在民政事務局,還叫康樂文化署。這就錯了,文化和娛樂,是兩回事嘛。對,請政府先帶頭,成立文化局,正視文化的重要。香港企業家必然會「收到風」,慢慢對文化不再冷感了。

adawong@glink.net.hk

原來先施曾用來傳教的

生活學堂
D15 明報 梁旭明
2005-05-06
放眼 社會
商場文化蛻變 ———從百貨公司到購物城

購物,在香港不止是一項活動,也存在不同層次的文化意義:它不僅是香港人主要的消閒活動,在旅客心目中更是香港的標誌。香港享有「購物天堂」的美譽,貨品不單種類繁多,更是價廉物美,雖然這個美譽或已被鄰近東南亞地區以至內地等搶過頭,但香港作為購物天堂的稱號早已根深柢固,不能一瞬間被抹掉。購物是香港非常重要的商業、消閒、文化及社交活動,商場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社會、文化場所。今天我們所見,商場無論在外形、室內設計、店舖種類及排列、空間處理等方面都多姿多采。

這裏不妨一說商場的由來。商場的出現,與工業革命有直接關係。工業革命造就製造業,機器的發明令貨品得以大量生產,因而需要零售單位銷售貨品。這概念就像農業社會中,村民每逢周末到市集趁墟一樣。1900年代初,在英國倫敦出現了一些數層高的樓宇,結集了售賣不同日用品、布料,甚至農業用具等貨品的地方,英文稱為「Bazaar」,即今天的商場。

先施明碼實價破傳統

最早的香港百貨公司,有大新、中華、永安和先施等。先施公司於1900年創立,而永安則在1907年開業。先施公司的創辦人馬應彪,早年在澳洲創業,後來返港集資開設先施,公司內售賣的是時興的衣料、日用品、鞋具等。該公司的經營方針,對比現時當然有不同,但亦顯現了當時百貨公司的雛形及概念:1.力倡不議價。其他商店皆可討價還價,但先施公司「實價不二」,或奠定了今天超級市場、零售業的明碼實價觀念,以及有助購物變得現代化。2.當時其他商店皆在樓下沽貨,但先施於樓上亦設有商場,塑造了百貨公司的多層特色,而且每層售賣的貨品都分門別類。3.其他商店習慣交貨收帳,而先施無論售多少貨,必發收據。 4.提倡女子就業,僱用女售貨員。先施當年最大特色是逢周日休息,用以宣講基督教義。今時今日,星期日休息對收入損失很大,而百貨公司推動宗教信仰,實屬罕見。

先施公司亦關注員工的公餘活動,更設立德育部。當時的智育部及惠愛會,用以宣揚基督教理、培養員工語文及提供醫療服務;永安公司亦設有德、智及體育部。

今天的百貨公司,部分已經上市,百貨的概念也不同。百貨公司在裝潢方面更豪華,物品種類亦更多元化。從80年代開始,日本百貨公司登陸香港,但隨着香港人的消費主義愈趨高漲,由80年代的「商場」,到90年代興起購物城的概念,如「又一城」、「新都城」,購物不止是一種行為,它已發展成為一個概念。

購物城 概念刺激消費

現時百貨公司、商場,以及購物城都設有網頁,大型商場及購物城所推銷的,除購物外,還包括飲食、看戲等一整天的消遣活動,消費種類亦不限於「有形」物品。購物城寬闊的空間、可透進陽光的玻璃幕牆、樹木及鋼琴的擺放等,都予人優雅、閒逸的感覺。寬敞的通道擺放了長椅,讓客人休息。種種設施均可提高市民的消費意欲。

購物城內的行人電梯表面上可通往所有樓層,但某些樓層的電梯並非「一氣呵成」,要遊人繞經很多店舖才能找到電梯到其他樓層,無形中增加了顧客購物消費的機會。這種購物城提供的不單是一站式的購物模式,更是一種新的意念消費、消閒、享樂的概念。

能夠盡情投入這概念的固然是有消費能力的人;沒有消費能力的,也有其消費的天地,就是坐在長椅享受闊大的空間,以及投入「櫥窗消費」。

Friday, May 06, 2005

你有羊腩煲,但我只得番幾盤花及草

今日竟然俾我見到呢一篇講有關大埔羊腩煲事件

大埔o既大排檔,我咁大個仔只係去過一次,睇到佢俾人趕上樓,無哂特色,真係有d 失落。o個棟咁o既街市大廈真係同大埔墟附近o既環境格格不入,仲衰過朗豪坊。

其實有羊腩煲食都算係咁喇...只少有個聚腳點。

話說我有細到大o係大興村長大(真係由出世o個一刻,直到19歲先搬去天水圍),識性以來每星期總有一晚會落留下宵夜檔逛下、買下野食。 我相信大興o既宵夜可以話當時公共屋村數一數二大型o既場所,o個度起碼有幾十檔,沿住街市外圍的街道,一檔一檔咁賣唔同o既食物如魚肉翅、炒蜆、煎蠔餅、生滾粥、上海粗炒、煎鍋貼、串燒、糖水;仲有唔同o既雜架攤般,有舊雜誌、舊漫畫、玩具等。

真係相當旺,起碼會開到零晨兩三點,過年過節仲會開通頂,做埋早餐先肯收工。
就係因為咁大規模,有d 人仲會慕名特登渣車入o黎一品風味。

我覺得宵夜最大o既特色就係乜都係供開,一眼睇哂,無遮無掩,唔似得普通食肆咁,廚房係收埋o既,個大廚有幾勁都無人知啦。小小o既地方就成為各大高手表演o既舞台咁,就好似炒蜆咁,即叫即起鑊,d 火 "紅紅聲"咁,個大廚青根都露埋出o黎幾過引呀。
又好似賣生滾粥咁,一次整4, 5煲,o個度執d , 呢度執d , 手勢非常熟練,有時仲要幫手整腸粉...簡直能人所不能。人地話有管理o既商場點都乾淨d,但係露天o既食檔乜都俾你睇哂,佢有幾污糟你都可以知道la,但係商場就....其實佢做得街坊生意,要o係o個立足,又點可以太過污糟呢?只少唔會食到你肚痛,食物中毒,好似朗豪坊咁。

賣舊書o既地方都得意呀,d 人踎o係度睇,一路睇, 一路講,我o係遠處睇佢睇緊咸書個樣都幾特別(不過可能只係我o既想象)。

好可惜,此情此境不再,聽講好似話d 黑社會收陀地收到連差人唔面,於是政府一怒之下,o係o個度一口氣種左十幾棵植物(以石屎盤載住o個種),仲晚晚搵4,5個食招守住...實行趕絕宵夜檔。

唉....o個度o既檔口可以話養大好多家,亦係大興村或者附近o既居民聚腳o既地方,而家吹水,最多只可以o係ok 賣幾枝野飲,買d 零食,上天台吹水,但亦有機會會有差人來查身份證...點同以前邊食邊傾咁正。

有咩好寫呢?

呢幾日,甚至呢排感覺都唔係咁好...
因為逃避,我成為了一個最唔自由o既人....
因為逃避,我使我身邊對我有期望o既人失望了(希望未絕望)
因為逃避,我放棄了一個被視為不會再回頭的機會
因為逃避,我迫自己進入了一個絕地(有點兒誇張)

逃避咩?文字,即係paper ....我怕寫野,因為覺得自己寫得太糟糕,同時又缺乏改變的勇氣,於是選擇了拖字抉。拖字抉,令我大學呢幾年o既生活一事無成。

拖...令我無法完成定下o既目標....永遠無法改變現狀...
拖....令我錯過了許多許多
拖...令我對自己o既誠信愈降愈低....無哂信心。

由信佛教開始,我就知道宗教唔係鴉片,佛法唔係魔術,只祈求、只唱題,無行動係無用o既...行動係直結心靈,雖然唔擔保一定成功,但係踏出第一步已經算係贏左自己。

今日,我好耐都未試對連續留係lib 記, 電腦面前咁耐喇...寫得好慢慢,老毛病,花左好多時間o係搵資料到,反而少左寫同睇o既真正要做o既階段。不過,我總算寫左d 出o黎.... 但都証明我真係唔係好掂。聽日要交喇...希望5.3前攪掂所有即時要交o既野...之後仲有排做。

大頭,你唔好輸呀....已經輸左好多,拎出你o既勇氣la...大把人支持你呀.

p.s. 居然收到海關inspector考 體能o既信....無乜感覺...只係覺得奇怪...不過點都要試一試o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