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即將過去 從文字回顧過往種種經驗 展望未來的路向 從新發掘自己
http://hk.news.yahoo.com/050507/12/1c9yj.html林希雅讓公眾開啟心眼 失明照演話劇5月 8日 星期日 05:05 更新【明報專訊】初見林希雅,在中英劇團話劇《伴我同行》的舞台上,扮演盲人導師,形神俱似。見她出場謝幕時要人攙扶帶領,才驚覺她是失明人,20年來首個參演專業話劇的失明演員。廣 告編導古天農等了20年,才等到這個傷健一家的表演機會,讓大眾開啟心眼,演員與林希雅更成為好朋友。偏偏有劇評卻指盲人參演專業話劇,是犧牲了藝術。心盲比眼盲更可怕。《伴我同行》演繹香港首個失明社工程文輝的奮鬥史,上月載譽重演,首度起用失明演員。「如果套戲叫人不要歧視失明人,卻不讓他們參演,這會很諷刺。 且程文輝也希望有失明人士參與。」古天農說。他20年前導演過一套由盲、聾、肢體傷殘人士合演的戲劇,念念不忘傷健一家的演出精神,可惜《伴》劇 1990年首演時沒有演員空缺,這十多年也沒有合適的傷健劇目。「不用失明人 會很諷刺」林希雅是《伴》劇的5名失明演員的其中一人,她的出現確為演出帶來火花。扮演失明少年程文輝的是本身視力正常的演員陸昕,與林希雅在戲內分屬師徒,教她學習點字。想不到在戲外,林希雅也是陸昕的導師,陸昕說﹕「這是我首次扮演盲人,希雅提醒我失明人士走路時,會輕微側身,有點像蟹般打橫行,避免正面撞到障礙物,弄傷自己。在街上觸摸物件時,其實用手背而非手掌接觸。」與失明人同台演出,陸昕曾擔心自己扮得不像,然而收穫卻比想像中的多﹕「我們以為要照顧失明人,其實他們很獨立,不需要照顧,更需要別人的平等對待。」經過3個月排練,陸昕邊綵排邊與林希雅互相取笑,說不了幾句又會向對方撒嬌,恍如一對活寶貝。「批評演技差 好過全是失明者」林希雅自言,排戲以來自己也開朗了﹕「我最開心排戲時,沒有被歧視,認識了許多朋友,人也有自信。」林希雅7歲時因腦部腫瘤影響視覺神經而失明,讀過心光盲人院和信義中學,做過接線生。她通過書信結識程文輝,獲其介紹參演《伴》劇,她的報酬與其他配角一樣。劇內觸動她的,是那些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失明人士被歧視的劇情,至今仍出現﹕「劇本說踢到盲公竹會走倒運3年,到現在仍有人會踢走盲公竹。在深水或石硤尾逛街,會遇上不耐煩的途人,大力地拍你一下。」對於被批評專業劇團不應起用盲人,她既憤慨又無奈﹕「我寧願批評我的演技差,總好過批評全部失明人。」失明人看不到舞台,但也同樣感受到演出的壓力,會恐懼會心怯,聽到觀眾的笑聲與反應,一樣會疑惑。然而,參與比演技更重要。《伴》劇的主旨是「不要讓人看扁」,當林希雅出場謝幕時,掌聲雷動。藝術,本來就是無分彼此。明報記者 黎凱欣
good!!!thanks!!
Post a Comment
2 comments:
http://hk.news.yahoo.com/050507/12/1c9yj.html
林希雅讓公眾開啟心眼 失明照演話劇
5月 8日 星期日 05:05 更新
【明報專訊】初見林希雅,在中英劇團話劇《伴我同行》的舞台上,扮演盲人導師,形神俱似。見她出場謝幕時要人攙扶帶領,才驚覺她是失明人,20年來首個參演專業話劇的失明演員。
廣 告
編導古天農等了20年,才等到這個傷健一家的表演機會,讓大眾開啟心眼,演員與林希雅更成為好朋友。偏偏有劇評卻指盲人參演專業話劇,是犧牲了藝術。心盲比眼盲更可怕。
《伴我同行》演繹香港首個失明社工程文輝的奮鬥史,上月載譽重演,首度起用失明演員。「如果套戲叫人不要歧視失明人,卻不讓他們參演,這會很諷刺。 且程文輝也希望有失明人士參與。」古天農說。他20年前導演過一套由盲、聾、肢體傷殘人士合演的戲劇,念念不忘傷健一家的演出精神,可惜《伴》劇 1990年首演時沒有演員空缺,這十多年也沒有合適的傷健劇目。
「不用失明人 會很諷刺」
林希雅是《伴》劇的5名失明演員的其中一人,她的出現確為演出帶來火花。扮演失明少年程文輝的是本身視力正常的演員陸昕,與林希雅在戲內分屬師徒,教她學習點字。想不到在戲外,林希雅也是陸昕的導師,陸昕說﹕「這是我首次扮演盲人,希雅提醒我失明人士走路時,會輕微側身,有點像蟹般打橫行,避免正面撞到障礙物,弄傷自己。在街上觸摸物件時,其實用手背而非手掌接觸。」
與失明人同台演出,陸昕曾擔心自己扮得不像,然而收穫卻比想像中的多﹕「我們以為要照顧失明人,其實他們很獨立,不需要照顧,更需要別人的平等對待。」經過3個月排練,陸昕邊綵排邊與林希雅互相取笑,說不了幾句又會向對方撒嬌,恍如一對活寶貝。
「批評演技差 好過全是失明者」
林希雅自言,排戲以來自己也開朗了﹕「我最開心排戲時,沒有被歧視,認識了許多朋友,人也有自信。」林希雅7歲時因腦部腫瘤影響視覺神經而失明,讀過心光盲人院和信義中學,做過接線生。她通過書信結識程文輝,獲其介紹參演《伴》劇,她的報酬與其他配角一樣。劇內觸動她的,是那些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失明人士被歧視的劇情,至今仍出現﹕「劇本說踢到盲公竹會走倒運3年,到現在仍有人會踢走盲公竹。在深水或石硤尾逛街,會遇上不耐煩的途人,大力地拍你一下。」對於被批評專業劇團不應起用盲人,她既憤慨又無奈﹕「我寧願批評我的演技差,總好過批評全部失明人。」
失明人看不到舞台,但也同樣感受到演出的壓力,會恐懼會心怯,聽到觀眾的笑聲與反應,一樣會疑惑。然而,參與比演技更重要。《伴》劇的主旨是「不要讓人看扁」,當林希雅出場謝幕時,掌聲雷動。藝術,本來就是無分彼此。
明報記者 黎凱欣
good!!!thanks!!
Post a Comment